本報2012年7月5日台北訊,特約記者廖靜蕙報導 環保團體抽檢台灣兒童玩具,75%含有毒塑化劑,恐導致兒童性早熟或生殖器受損。對此問題,環保署說玩具安全把關由經濟部主管,經濟部官員則說需請環保署訂定更完善的毒化物管理,但沒有官員提出解決辦法。醫師林杰樑接受其他媒體訪問時則建議兒童勤洗手,且最好丟掉2008年前製造的玩具。
綠色和平此次抽驗台北市市售兒童用品,包括嬰兒車遮雨棚、充氣球、動物造型啾啾球、彩色塑膠球、兒童雨衣等共12項用品,6項驗出含塑化劑,包括一件在台灣製造的動物造型玩具檢出非法使用塑化劑DEHP。 另外雨遮、充氣球、神奇寶貝球、雨衣等6項驗出歐盟已禁用的環境荷爾蒙壬基酚(NP),已證實會造成雌性性早熟以及雄性睪丸變小。這些成分很可能在兒童不知覺中隨著手口、皮膚或呼吸等管道進入到體內。 根據經濟部標準檢驗局規定14歲以下兒童及嬰兒玩具,8種塑化劑含量總和不得超過0.1 %(w/w)。但是,環保署規定在台製造的14歲以下兒童用品,不得使用DEHP、DNOP、BBP、DBP等4種塑化劑,卻仍與DMP、DEP、DINP、DIDP並列在8種塑化劑之列。也就是說,台灣製造產品不得使用這4種塑化劑,但在國外製造的產品卻不違法。
食品藥物管理局網頁「常見的塑化劑之毒性」(截取日期2012年7月5日),判斷依據:世界衛生組織(WHO)-癌症研究中心(IARC),2011年5月最新資料;歐盟2008年DEHP等塑化劑之風險評估報告;歐洲食品安全局;美國環保署危害物整合性風險資料庫以及日本東京都立研究所「內分泌干擾物質(67種)彙編」。 除塑化劑外,目前全台尚有多種化學物質流通,李之安表示,勞委會為了勞工職業安全,針對台灣既有毒物列出64,200種,分別列出與勞動條件相對應的管理法制,其中有1萬9千種對人體有潛在危害,主管毒物的環保署卻只公告298種為毒性化學物質,佔全台流通的化學物質不到0.5%。即使環保署列管的毒性化學物質,也僅須登記,並無任何法規限制使用。 李之安指出,以歐盟及美國為例,歐洲化學物質管理署以及美國環保署為化學物質主要管理機關。反觀台灣,光是民生用品,就有環保署、衛生署食品藥物管理局、經濟部3個不同單位管理,一旦災害發生,常淪為3個部門互踢皮球的事件一再重演。目前環保署僅管轄化學物質的工業用途,對於市售用品卻束手無策。 李之安舉例表示,前一次檢測物品中有一項是鍋杓,因為屬於食品容器,環保處表示歸食管局管理,對於握把含1.5PPM(百萬分之一)塑化劑,超標上萬倍,食管局卻回應,因未直接接觸食物,因此沒有訂標準,也就未違法。也就是說,這些毒素透過手部接觸所產生的效應沒法管。 表格來源:台灣綠色和平 環保署的新聞稿則指出,塑化劑之類的環境荷爾蒙,因存在於不同產品、生活用品、玩具及食品等,無法以單一法令、政府機關來管理,並說國際上也是如此;而我國兒童玩具、商品等含塑化劑之管制,已有完整部會分工機制。 環保署表示,台灣已於2010年完成訂定「環境荷爾蒙管理計畫」,確立各部會分工。例如:食品、食品容器、醫療器材由衛生署主管;農藥、飼料、農產品由農委會主管;商品、玩具由經濟部主管;環藥、飲用水、室內空氣品質由環保署主管;綠建材由內政部主管;酒類衛生標準由財政部主管。 環保署表示,已於法規制度面參採歐盟REACH精神,將化學品登錄制度納入修正毒性化學物質管理法草案中。 即使環保署回應速度很快,但仍有報導指出,連標檢局官員都坦言,台灣毒化物管理非常落後,完全跟不上國際腳步,希望環保署應儘快修訂新的標準。 綠色和平要求環保署應以預警性原則全面管理化學物質,評估未列管的化學物質風險,盡速建立優先禁用物質清單。 醫師:勤洗手 丟掉2008年前製造玩具 根據鉅亨網報導,林口長庚醫院臨床毒物科主任林杰樑建議,台灣2008年才開始管制兒童玩具,在這之前購買的塑膠玩具塑化劑含量偏高,最好不要使用;兒童雨衣使用完畢也應盡快洗手;而如果家裡如有口腔期的幼兒,家長盡量不要提供塑膠玩具。 新聞來源: YAHOO新聞 | ||
熱賣商品推薦 | ||
育兒品牌推藨比較,寢飾推藨,育兒品牌推藨比較,嬰幼兒服飾推藨,幼兒用品推藨,椅推藨,媽咪孕期產後用品行情,育兒品牌推藨比較,安撫遊戲玩具比較,嬰幼兒服飾推藨,
留言列表